2025 年上半年,安川电机(Yaskawa)通过 AI 技术与制造场景的深度融合,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实现显著突破。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 "四大家族" 成员,安川首钢(安川与首钢的合资企业)凭借自主研发的 AI 视觉检测系统和柔性焊接方案,在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第三方数据显示,安川在华伺服系统市场份额稳居前三,达 8.4%,其机器人产品通过与本土企业的深度协同,持续巩固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优势。
核心技术突破:AI 视觉重构检测范式
在 2025 年 8 月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上,安川首钢展示的 AI 视觉检测系统成为全场焦点。该系统搭载定制化视觉 AI 大模型,可在 0.3 秒内完成汽车前地板加强组件上数十个特征目标的高速检测,涵盖焊点、螺柱、螺母、螺孔等关键部位,检测准确率超 99.5%。与传统人工检测相比,效率提升数倍的同时,彻底消除了漏检风险,目前已在多家车企及零部件厂商的生产线实现 24 小时连续运转。
同期展出的柔性凸焊系统同样引发行业关注。该系统采用 2D+3D 视觉融合技术,上螺母机械臂能精准识别振动盘中随机姿态的螺母并完成拾取,配合 3D 视觉引导的上件机器人,实现了不同型号螺母和凸焊小件的柔性焊接。安川首钢技术中心主任胡婷表示:"这套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 ' 不挑食 ',免去了传统作业中人工频繁切换抓手的麻烦,正推动焊接工序从刚性自动化向柔性智能化升级。"
本土化生态构建:供应链协同与产业落地
安川通过 "核心技术 + 本土适配" 的模式深化在华布局。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内,安川电机的智能制造设备与卡诺普等本土企业形成产业协同,展示了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能力。这种生态合作模式不仅加速了技术迭代,更推动了机器人产品的本地化供给。
从供应链数据看,安川机器人在本土市场的渗透持续加深。2025 年上半年,凯尔达对外销售的工业机器人中,58.75% 的整机来自安川电机,关联采购金额达 1.28 亿元,占其货物采购总额的 57.12%。尽管凯尔达已逐步提升自主生产能力,但安川机器人凭借稳定的性能表现,仍是其核心供应商,这一合作关系凸显了安川在焊接机器人领域的市场地位。
行业解决方案:柔性制造赋能多领域升级
在汽车制造领域,安川首钢的机器人解决方案实现了 "一臂多用" 的灵活部署。某车企焊接车间应用的安川机器人系统,通过 AI 算法动态优化焊接参数,配合力控传感技术,在保证焊接质量的同时,将车型切换时间缩短 30%。该方案已助力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实现每 6 分钟生产一台挖掘机、每 27 分钟生产一台混凝土泵车的高效节拍。
针对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的柔性需求,安川机器人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导航技术,实现了生产线的快速切换。在某高空作业车生产基地,搭载安川伺服系统的自适应机器人可根据产品型号自动调整作业参数,配合移动机器人完成物料转运,大幅提升了混线生产效率。安川研发工程师鲁永帅介绍:"AI 技术的加入让系统基本不受光照、角度、遮挡等条件影响,适应性更广的同时,还能记录全量产品信息,为质量追溯提供数据支撑。"
市场表现与战略布局
安川将持续聚焦 AI 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胡婷强调:"机器人行业正经历 AI 驱动的普惠化变革 —— 先进技术正在大幅提升机器人的适应性和易用性,从而帮助中小企业降低自动化应用门槛。" 这一战略已初见成效,上半年安川机器人在 3C 电子、新能源电池等新兴领域的订单量同比增长 15%。
凭借技术突破与本土化协同,安川在华业务呈现多元发展态势。从汽车焊接车间的高精度检测,到工程机械的柔性生产,安川机器人正通过 "感知 - 决策 - 执行" 的全链路智能化,推动中国制造向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方向转型。随着 AI 大模型应用的进一步深化,安川有望在更多细分场景创造技术价值。
了解更多—安川机器人